- 陶谦真的把徐州让给刘备了吗
- 辛者库是什么样的机构
- 乾隆为何要杀慧贤皇贵妃的弟弟高恒
- 刘邦与朱元璋有何相同之处
- 宋朝名臣张咏检阅部队时,士兵们却向他三呼
- 如果和珅、阿桂、刘墉和福康安4人一起吃饭
- 为什么老子没有像孔子那样去周游列国传播自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 洪承畴是怎样的一个人
- 唐朝名将是如何排名的
陶谦真的把徐州让给刘备了吗
"天上从来都不会掉馅饼的"。但历史上的刘备确实被馅饼砸到了,而且是一个好大、好大的馅饼。
不论是史书记载,还是各类戏曲演义小说中,都有关于刘备"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徐州牧"一说。这首先就确定了一个历史实事,徐州不是刘备强占豪夺取得的。
陶谦为什么要让出徐州?为什么要让给刘备而不是其他什么人?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或许能探寻出其中的一些原因来。
初平元年(193)。曹操则在兖州一带与黄巾军作战,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取得大胜,并收编了降兵中的精锐组建成,号"青州兵"。
占据兖州实力大增的曹操稳定下来后,便派泰山太守应劭去接父亲来此。应劭顺利接到人后路过徐州时,温厚的徐州太守陶谦盛情款待了两日(想巴结一下曹孟德),然后派部将张闿护送一程。哪知张闿见财起意,杀了曹嵩全家,取了财物他人就消失了,应劭见出事了回去交不了差,便去投袁绍了。
这下,好心办坏事的陶谦摊上大事儿了。
曹操得到音讯悲愤交加,既刻起兵前来徐州报仇雪恨。一路上曹操纵兵数万无辜百姓,顿时狼烟滚滚、血流成河。
仁义厚道的陶太守,惊恐万分,为免除徐州百姓的灭顶之灾竟然想自缚到曹操处去自首,众部将赶紧劝阻。这时谋士糜竺献计让北海太守孔融、青州太守田楷速来救援。
不凑巧,陶谦的刚到北海就遇上孔融正在与管亥的黄巾军拼命撕杀且自身难保。
孔融不敌乱贼,赶紧派人去求刘备前来帮忙(刘备闪亮登场)。
此时的刘备带着关张两兄弟辗转四方、东颠西突、毫无建树,正暂居在平原小县。他见高高在上的孔融太守如此抬举自己,刘备即刻起兵前往北海救援。
刘备三兄弟火速赶到并奋力杀退贼兵,孔融将他三兄弟迎进城里摆宴庆贺,席间刘备爽快应允糜竺邀请前往徐州救援陶谦(刘备的机会来了)。
势单力薄的刘备向公孙瓒借了二千兵马和勇将赵云(这是做大事的本钱),赶到徐州刚与曹操一交手,曹操的大军就退回去了,因为吕布袭破了他的老巢兖州(机会+运气)。
徐州"殷富,户口百万",做徐州牧对于一心想要"立功立事"的刘备来说,无疑是求之不得的事。
刘备入了城,陶谦设宴款待前来救援的孔融、田楷两路将领,刘备陪同参加。席间陶谦见刘玄德仪表轩䀚、气质非凡,两人一见如故。便命糜竺取太守印牌,让与刘备。众人面前,刘备没敢伸手接(欲擒故纵),假意推托,客气一番。他得等待更好的机会。
陶谦无奈,只好请刘备先在徐州附近的小沛安顿,并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以护卫徐州。孔融、田楷领兵各回各家。(刘备眼前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走了)
刘备利用这段时间在当地广交文武豪杰,礼贤下士,赢得普遍好感(提前做足功课)。
兴平元年(194)冬。陶谦染了重病,再加上前一阵曹操来袭受到惊吓,自知年事已高、难以好转,便再次请刘备接手徐州。并说:"玄德是汉室宗亲,应当扶助朝廷,义不容辞"。并让自己的亲信孙乾、糜竺两人辅佐刘备。
以上史实介绍可看出,陶谦让徐州,的确是因自身身体状况与能力难以再继续管理徐州。军阀混战、弱肉强食,动荡不安之际如不尽早选择好接班人,恐徐州百姓遭遇难以抗拒的灾难。
把徐州让给刘备,首先从法统上讲,是世人可接受的(汉室宗亲);刘备的厚德仁义受当地百姓拥戴;可确保自己的家族利益不受损。
所以说:陶谦是真心实意把徐州让给刘备的。
评史讲故事,诚恳感谢阅读,欢迎大家提出建议。
辛者库是什么样的机构
“辛者库”一词随着清宫剧《延禧攻略》与《如懿传》的热播展现在观众面前,但剧中的辛者库其实与历史上真实的辛者库是有所出入的。在历史上的辛者库并非获罪之人的专属管制场所,而且还有高低贵贱等级之分。
辛者库的含义
“辛者库,即内管领,管领,即辛者库,王公府邸之辛者库,即府属管领。”——《大清会典则例》
辛者库一词实际上是由满文音译过来的,其含义是为“包衣管领下食口粮人也”。而这里的管领则是八旗之下的一个旗人组织,这是一种包衣组织,这种包衣组织又称为“半个佐领”,清末也称“浑托和”,汉文翻译过来就是“管领”。
辛字之意为斤斗,也作金斗,也就是称量粮食的器物,时为“一斗八升为一金斗”,而“者库”的汉意就是指粮米。所以从字面来看,辛者库取的就是斗粮之意,根据清朝乾隆年间修订的宫内管理史籍来看,管领下人按例每月领取一金斗或半金斗粮为生的,因此与辛者库的字面意思也正好应对上。
辛者库的分类
“凡管领下俱为辛者库人,其无官地者,十岁以上为一口,月给粮三斗六升;十岁以下为半口,月给粮一斗八升……至从前缘罪入辛者库人,其口粮一体支给。”——《大清会典》
辛者库又分上三旗辛者库,也叫内务府辛者库,称作内管领;还有一个是下五旗辛者库,也叫王公府第辛者库,称作府属管领。这种区分也确实体现了高低贵贱之分,原则上,大内的辛者库人会比王公府第辛者库人的身份要高一些,毕竟伺候的主子不一样。
而辛者库中也不是影视剧里那样专干洗衣服和刷马桶的粗活,这个粗活在清宫里实质上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叫“浣衣局”,而辛者库与发配至浣衣局并不是一个概念。辛者库人从根本上讲是吃皇粮的王公贵族以及皇室成员的世仆。他们基本上干着“糊饰扫尘”、“三殿除草”、清除积雪,运送米面粮油、担水,运牛乳、木柴及玉泉山水,造办酱醋、饼饵、茶汤及淘洗果品,司管灯火、采买杂物,承应各处祭祀,及看守陵墓、牧放牛羊驼马,以及“各公事需用驱使”等差事,虽然也是苦役,但比洗衣服和刷马桶要好的多。
辛者库人也并非都是获罪之人发配,从典籍中可以看出的是辛者库本身就分为原籍和罪籍。只要是管领下人都是辛者库人,而管领下原有成员就是原籍,而“缘罪入辛者库人”则是罪籍。并且原籍的数量要远远超过罪籍,所以辛者库并非一个专门处置宫廷内获罪之人的机构。
辛者库人的状况
“为安亲王属下辛者库,因王厚待之,朕不次擢用,授为都统”——康熙帝《清史稿》
辛者库人虽然是奴仆身份,但这个身份只是相对于主子而言,而在社会上,他们还算是旗人,地位是高于旗外贱民奴婢的,甚至根据主子的级别还要优越于旗下家奴。辛者库之人不管是原籍还是罪籍都拥有独立户籍,享有科举为官的正常权利,而且还能拥有自己的奴婢。
历史上最出人头地的辛者库原籍名叫迓图,被康熙帝提拔为了从一品;而罪籍辛者库人也有入仕的权利,根据史书记载,徐元梦于康熙二十六年因罪免死后“荷校三月、鞭百、入辛者库”之人,但在康熙三十二年又恢复官籍,任内务府会计司员外郎,康熙五十二年时还被提拔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成了正二品官员。同样是罪籍的魏五十一,也曾被雍正帝提拔为内务府总管,官至正三品。
“内务府镶黄旗管领下护军福海,良乡有老圈地二段一顷八十五亩出租”——《从内佐领和管领谈起》
辛者库人不仅有入仕的权利,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田地,这些田地也大多以出租为主,收入还是很可观的。辛者库的女子还可以作为备选宫女,先由各宫主子使唤,到了一定年龄则可出宫,有些幸运的还可能被皇帝看上,备列为后妃 ,历史上出生于内务府包衣辛者库的后妃就有孝仪纯皇后魏氏,没错,这个魏氏就是《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
乾隆为何要杀慧贤皇贵妃的弟弟高恒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面对知法犯法,大肆收受巨额财物的小舅子和小舅子的长子,乾隆不得不杀,也不能不杀。一旦乾隆顾念亲情,网开一面,不秉公执法,最终影响的是他自己的统治和权威。
乾隆的小舅子,叫高恒。这个鸟人不学无术,但他命好,弟凭姐贵。他的姐姐是乾隆最宠爱的皇贵妃。爱屋及乌、再加上枕头风吹得厉害,乾隆为了他的小舅子,也算尽心尽力,让他走国子监的路子,给他弄了个户部主事的岗位。
自从,借着姐夫的东风,高恒官运亨通,一路高升,畅通无阻。不久,他就拿下了两淮盐政这个肥差。当时,乾隆觉得,自己人信得过,这些有油水的部门,就应该让自己的人管。由此,高恒就开始了他大肆捞钱的之旅。有皇帝小舅子这个身份作为掩护,他一直顺风顺水,好不快乐。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大肆捞钱的高恒,在他离开两淮盐政这个岗位的第三年,终于东窗事发了。新上任的两淮盐政尤拔世,经过三年的秘密调查和收集资料,发现高恒贪污舞弊非常严重,而且证据确凿,于是秘密上奏乾隆。
乾隆接到密奏之后,发现情况严重,于是罢免高恒的官职,派出和尤拔世,联合侦查此案。人生就是这样的充满讽刺——你最相信的人,往往就是那个损害你利益最严重的人——小舅子高恒贪污了应该上贡和为乾隆准备南巡的银子,高达四百多万。乾隆勃然大怒,怒气难平,于是就把小舅子砍了了事。
至于高恒的长子高朴给乾隆下令砍头的原因,跟他的老爸的情况基本上一样——死于"金银、盗卖官玉"。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刘邦与朱元璋有何相同之处
同是农民性质差,
刘邦本是小吏身,
凶残本性贪欲占,
他视天下私产业,
竖子成名岂奈何,
不是时代没人才,
而是竖恶洪股酷,
天下并非苦秦久,
而是秦法执行坏,
洪武本质是农耕,
天下苦元触则散,
因义生勇为吃饭,
本质要为民吃饭,
方有明律严防犯,
始为穷民生计想,
虽有凶毒对有闲,
阶级立场是立命。
宋朝名臣张咏检阅部队时,士兵们却向他三呼
张咏是北宋名臣之一,张咏,字复之,还乖崖,谥号忠定。
因为张咏手段出众,在治理蜀地的时候,受到了百姓将士们的一致拥戴,因为治蜀,张咏也成为了北宋名臣。
北宋初年,四川之地曾经爆发过一系列的,朝廷为了治理蜀地,也是费了不小的功夫,幸而张咏治理能力一流,在平叛的时候做出过卓著的贡献,当时的张咏任职益州知州,也是因此,张咏的名头在当地算是非常响亮的。
虽然张咏治理能力一流,使得百姓对他一致拥戴,但这也导致了某些有心人对他的嫉妒。一日,在张咏检阅部队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一件差点让张咏掉脑袋的事情。
检阅部队的时候,张咏坐于马上,忽然之间,将士们突然面向张咏跪下,口中高呼三声“万岁”,虽然张咏并无谋逆之心,但手底下的兵都对他如此恭顺了,那么张咏若是想谋逆,岂不是轻而易举?
手底下的兵,之所以高呼三声万岁,不用想,都是因为有奸人在背后给张咏找麻烦,若是听之任之,不用说,要不了多久,他张咏的首级必会挂在那成都城外。
要知道,北宋可是刚刚经历过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的,五代十国,有兵才是王道,不管是怎样的将领,但凡是手里头有了兵,就有了谋逆的实力,五代十国时期的许多诸侯国也都是这么出现的。
而恰好,这件事又是发生在宋朝,还是在赵光义任上发生的事情,赵光义可是出了名的不舍得放权的人物,当年北宋数十万大军北上进攻大辽,大辽又是萧太后暗中掌权,就是因为赵光义不允许领兵的将领私自行动,才导致北宋无法灵活应变,最终,这唯一一次的,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也烟消云散。
赵光义这种人会允许蜀地张咏,身受属下敬仰吗?当然不会允许,若是张咏不做些什么,怕是真的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张咏如何做的?
张咏在士兵们忽然跪下高呼万岁的时候,也是突然跪下,朝着京城的放下高呼了三声万岁,这么一来,相当于所有人都是冲着赵光义喊的万岁了。
此外,在这件事后不久,张咏也是迫不及待的向赵光义提交了辞呈,请求辞去益州知州的职位,后来赵光义也允许将他调离蜀地,前往杭州。
张咏做的这两件事,无一不是为了消除赵光义的猜忌之心,自古以来,最难测的便是那帝王心,张咏若是没有立即反应,怕是九族都要被株连。
如果和珅、阿桂、刘墉和福康安4人一起吃饭
和珅,阿桂,福康安和刘墉这四个人如果一起吃饭该如何排座,这个问题蛮有趣的。官场上人当然是按官阶和资历排位子,正式场合如此,非正式场合更得有讲究,否则就有份。
还有一点,个人做官有先后,仕途有起伏官阶有高低,这四个人在哪个阶段凑合在一起论资排辈都可能略有差别,说不定某人后来居上。四人中福康安最早于1796年过世,那么他们四人共享最后的晚餐最迟应该在这个时间点上。
福康安是乾隆富察皇后的侄子,这位外戚还挺替皇后娘家人争气,乾隆皇帝十全武功里,靠福康安带兵拼杀出来的就有好几个,凭军功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在乾隆朝中后期曾经入过军机。四人中资格最老的当属阿桂,清代乾隆时期名将,战功卓著,他在乾隆四十二年授武英殿大学士,三年之后就任军机处领班大臣,直至1797年10月过世。
接下来是家喻户晓的和珅,小小侍卫出身飞黄腾达,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二十七岁就任军机大臣,不过他再牛还是当时首席军机大臣阿桂的跟班。乾隆皇帝喜欢他,阿桂鄙视他,乾隆只好一直打发阿桂出差办事,军机处的权力便落在了和珅手里。等到1797年阿桂去世,和珅才成为军机处领班大臣,达到个力的最高峰。
刘墉也就是刘罗锅,历史上他担任的职务也不少,吏部工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体仁阁大学士,还当过嘉庆的老师,不过他一生始终没有入过军机处,就是说他和上面三位人物不在一个档次上。
这样讲来,如果吃饭排坐次,坐北朝南的上座应该是阿桂的,左旁上手座是和珅,右边下手是福康安,对面坐南朝北的当然是从没当过军机大臣的刘墉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为什么老子没有像孔子那样去周游列国传播自
本质上说,老子的思想哲学是出世间的,是超越人的更高级思想体系!孔子则恰恰相反是入世间的!他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庸之道也是指导大众如何做好人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悌是其主旨思想!当然是出世间境界更高!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八旗中真正的奴隶
这事儿要扯起来可就长了,其实清朝所谓的包衣奴才完全是满洲语言汉字化造成的误解,在八旗建制里包衣非但不是奴才,相反应该算一种事务官的角色。在顺治末年清朝就明确过包衣和奴隶的名称区别,只是很多人没有留意而已。
从阶级上八旗的结构其实应该这样的,天下最大的是皇帝,皇帝大于等于旗主(兼任旗主),旗主大于领主,而领主下边是正身旗人和包衣人。在地位上正身旗人大于等于包衣人,就是说正身旗人也可能去做包衣的事情,但地位高于他们。
在八旗结构中真正的底层奴隶叫“旗下家奴”,这部分人连个户籍都没有,完全依附主家存在,法律上类似明代的贱民。他们不能参加科举、捐官,不能和旗人通婚、被旗人杀了也不用赔命,就算杀掉他的是汉人也会减一等罪。
在出关以前这些“旗下家奴”大抵是来自于战争中掠夺的汉人平民,因为彼此缺乏了解,明末时期的汉字文献常误写作“包衣”。后来清军出关,大量圈地掠夺,又产生了一大堆奴隶,连普通旗兵都有五、六个奴隶。于是他们把出关前的奴隶叫“陈奴仆”,用来区别两者。
这样新陈混杂的结构必然造成混乱,康熙时期权臣索额图之子阿尔吉善家里就多大541个奴隶,加上名称与包衣混淆,经常有正经的包衣人被当成奴隶收拾一顿(真的)。于是顺治才下令彻底在名称上区分两者,包衣和旗下家奴完全是两个阶级。
不过旗下家奴是有上升渠道的,他们可以通过立功来“开户”,“开户人”就是正常的旗人。而且一直到清末旗下家奴也有来源,电视剧里演的官员犯事,被皇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当这玩意儿,据说这些会写字的奴隶还挺受旗人欢迎的。
包衣真正的角色
其实所谓包衣完全是后金半原始社会的产物,最早《满洲实录》记载就是女真统治家族或者下层家庭收养、接纳的非血缘关系成员,字面上直接翻译就是“家的”“家里的”,后来不正确的引申为家仆。
其实最早他们与正身旗人的地位大抵相当,只是负责的职务不同,正身旗人主要用来训练和打仗,所以常被称为“外八旗”,而包衣们通常负责护卫、家务、差役、随侍、生产管理,所以常被叫做“内八旗”。
因为后金一直都属于掠夺型,所以明显“外八旗”获得利益更方便,也更容易晋升为领主,所以渐渐的压了包衣一头。但上三旗的包衣依然是一般人惹不起的存在,因为人家算老大的“家人”,晋升空间比下五旗正身都大。
包衣内的阶级
包衣中其实也是有阶级存在的,比如上三旗包衣就被称作“内务府属”,是皇帝的“家人”,故此身份地位完全等同正身旗人,不止有独立户籍,还可以做官,享受一切旗人的待遇。乾隆时期的内阁成员来保就是包衣出身,雍正年间的军机大臣高斌也是包衣出身,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来自内务府。
而下五旗的一般叫做“王公府属”,因为是王公的“家人”,待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混的好了有户籍,混不好兴许没户籍,当官前景也不如上三旗,大部分只能在王公府混个属官。不过如果朝廷征调这些人为官无需家主同意,那算有点前景。
总体来说包衣虽然比较像家仆,但主家没有任何权利,随便殴打都不行。道光年间惇亲王绵恺私自囚禁包衣,被皇帝直接降成郡王、革去宗令,还罚俸三年赔给了包衣,气得绵恺当年就暴毙而亡。而且清朝这200多年的时间里,也不乏仆大欺主的例子,康熙的堂兄杰书就被包衣把岳父家给拆了,这倒霉孩子还得请示完康熙再去处罚。
总结起来吧,清朝的包衣不是奴才,即使是奴才也是相对皇帝王公而言的,在八旗体系里虽然结构偏下,但地位不低,有良好的上升渠道。真正倒霉的应该是“旗下家奴”,他们的地位还不如种地的汉人,扯淡完毕。
洪承畴是怎样的一个人
洪承畴是明末崇祯朝有名的大臣,后来投靠了清军后就更有名了。这话怎么说呢?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他少年科第,一路上春风得意,23岁中举,24岁考上进士。
不仅如此,洪承畴在仕途上也是一帆风顺,先后做过刑部主事、兵部尚书等职务。
后来,李自成等农民军兴起于陕西后,洪承畴率部在潼关大破之,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一时陷于低潮。
之后,清兵侵犯边关,洪承畴又被授为蓟辽总督,率军出山海关救援锦州。
不幸的是,在松山之役中,洪承畴部弹尽粮绝,因副将夏承德叛变导致松山城破,洪承畴和巡抚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等都被俘虏。
消息传来,明廷大震,大家都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
眼看要失去这样一个重臣,崇祯也感到极为痛心,其下令辍朝三日,并以王侯的规格在京城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
而且,崇祯还亲自到场致祭,并写了一篇“悼洪经略文”的昭书,布告天下,让大家认真学习。
不料,这才祭到第九坛,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来,弄得大明君臣们尴尬无比,祭奠也被无声无息了。
有这么个说法,说洪承畴四人被俘后,皇太极将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三人杀了,而特意留下洪承畴。
洪承畴开始也是誓死不屈,其日夜詈骂不休,只求速死。皇太极却不杀他,而是令人百般劝降,据说还出动了妃子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太后)。
事后,皇太极去见他,《清史稿》对此描述说:“洪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不过,在投降后的最初两年里,洪承畴既不做官,也不为清廷效劳,直到崇祯吊死在歪脖子树上,他再度出山,以求拯救万民于水火。
后来,清廷多采用洪承畴的建议,录用明朝降臣,沿用明朝制度,约束军纪,不杀不抢不烧,并免除三饷,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这样说来,洪承畴虽有之名,但能在战乱后稳定局势,也算对老百姓做了点好事。
唐朝名将是如何排名的
大唐帝国名将如云,本着不吹不黑的原则,本人来评选出大唐帝国的十大名将吧。
1李世民: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绝对是震古烁今的,看看他的辉煌战绩:虎牢关以少击多的情况下神奇的围点打援,生擒夏王窦建德、逼降郑王王世充;二次浅水原之战挫败薛仁杲;柏壁之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神奇战胜宋金刚;洺水之战水淹刘黑闼。全是教科书般的经典战例。
2李靖:辅佐李孝恭平定萧铣、辅公祏;三千玄甲兵击灭突厥;长途奔袭平定吐谷浑,是一位百战百胜的名将。《李卫公问对》更是宝贵的军事财富。
3苏定方:灭三国、擒三王,老来俏的名将。
4李勣:诺真水之战以少胜多大破大度设;平定西突厥;平定高丽。李勣的功劳簿上全是灭国级别的大战。
5李光弼:大唐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名将,最经典的战役是太原保卫战,他在弱势兵力下打出防守反击的神来之笔,大破蔡希德。
6史思明:史思明的军事能力在安史叛军集团中当排第一,他的野战能力甚至强于李光弼。相州之战、邙山之战都是他的杰作。
7李晟:中唐第一名将。
8王忠嗣:开元天宝年间头号名将,大破契丹、吊打吐蕃。如果他晚死几年,安禄山时就得掂量掂量了。
9裴行俭:名将苏定方的传人,文武双全战功赫赫,还发掘了诸如王方翼、程务挺这样的后辈名将。
10王武俊:成德节度使,契丹族,曾经对朝廷并不忠心,但被李抱真感化归顺朝廷大破朱滔叛军,战功赫赫。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