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多元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杨苡,被认为是“五四”以后受中西合璧教育的第一代中国知识女性。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平津一带的大中学生一批批投身到救亡运动之中,受困于家庭的管教,杨苡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办墙报、搞篝火晚会、高唱救亡歌曲在游行队列中前进。
苦闷中的杨苡,拿起笔给作家巴金写信,在书信往来中,杨苡受到鼓舞,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报国方式,她拿起笔开始写作,将爱国、进步和对真理的追求融进文字中。1936年,她开始发表作品。
在西南联大,杨苡遇到了翻译之路的“引路人”沈从文。沈从文看重她在英文方面的才华,建议她从中文系转去外文系,并给了她很多翻译的书看。巴金也写信鼓励她尝试翻译,“不要急,一星期译几百、几千字都行。”杨苡翻译的首部作品是《呼啸山庄》,此前它一直被译为《咆哮山庄》,但杨苡总觉得缺点味道。
梁实秋曾把这部小说定名为《咆哮山庄》,“梁实秋英文水平超一流,只两三个月就翻完了,但我总觉得书名不是很妥,谁愿意用‘咆哮’二字来称呼自己的住宅呢?”“我那时也住个破房子,没人要的丙种房,一塌糊涂,厕所什么都是坏的,楼下有个大院子,当时正好拿了笔稿费,两百块钱,我就瞎搞,建设起来,种了点树。每晚坐在那儿,外头刮大风,对面山上像闹鬼一样,尤其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家,有点瘆人。那晚风雨飘摇,一阵大风呼啸而过,雨点打在玻璃窗上,宛若凯瑟琳的哭泣,觉得自己正住在约克郡旷野的那所古宅子里,不自觉地念着Wuthering Heights,灵感从天而降!”那晚,杨苡兴奋地写下“呼啸山庄”四个大字。上世纪50年代,她的译本由平明出版社出版,后来国内出版这部小说都以《呼啸山庄》为通用译名,为无数中国人打开了世界文学的大门。
杨苡说,她最喜欢的翻译风格,就是遵循原文的语言特色,传达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信’就是要尊重作者的文字,你不能改来改去,‘达’就是让别人看懂。”
几十年间,她翻译出《俄罗斯性格》、《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等作品,以翻译质量高、语言美广受赞誉。
一百年风风雨雨,杨苡在口述自传中总结自己的生命旅途:“人生值得一过。”
杨苡先生,一路走好!
以上是小编带来的资讯,想了解更多热点资讯,请关注本站!